教育进化:迎接3.0版教育的到来
迅速更迭的时代、突如其来的“黑天鹅”事件,为这个时代增加不确定性的同时,也对教育的治理能力和体系、教育者的应急管理水平和应对能力提出了挑战。
本文作者上海市三林中学东校党支部书记郑钢认为,教育如同所有的领域一样,正随着新的机会和力量的出现而发展,孕育教育的未来。教育3.0时代正在到来,“如果我们不能为孩子准备好未来,那么他们将失去未来。”
进化,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,是一种力量,是推动人类在过往、当前或未来朝着更好的生活方式迈进。教育,如同所有的领域一样,正随着新的机会和力量的出现而发展,孕育教育的未来。
1
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时代性
教育,从诞生到现在,已经具有了数千年的历史。我们经常说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每一代人都有其应该承担的担当和责任。教育,同样如此,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,生产力的发展总会催生教育新的形态出现,承担新的使命。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时代性。
回顾人类经历过的三种教育方式,他们分别是:农耕社会的口口相传、局限于极小范围人群传播的教育方式,近代工业社会依赖印刷和造纸发明兴起的文字教育方式,21世纪信息化浪潮裹挟和带动下的数字化教育。每一次教育的变革都是时代变革和技术发展的产物,新兴技术可以,也应该是教育发展的驱动力。如今我们最为熟稔的传统学校制度就是近代大工业发展下的产物,追求规模和效益,注重标准和统一,这与近代产业的特点如出一辙。
当下的时代是充满挑战和变数的时代,教育正如行驶在浩瀚大海的巨轮,要面对时代的“惊涛骇浪”,又要应对“暗礁巨石”。这“惊涛骇浪”,是随着以互联网、物联网、大数据互联互通,深度融合为标志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,工作的类型、就业的概念、学习的界限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。
儿童心理专家兰海曾在一次论坛上展现了三组数据。
第一组是20和47%。现在的工作20年之后有47%会消失,即近一半的人会失业。
第二个数字是65%。20年以后可能有65%的工作岗位都是现在我们并不知道的。
第三组数据是45%和55%。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将进入职场工作时,45%的技能源自学校学习的那些可用标准化方法测试出来的结果;而55%源自我们身上所拥有关键能力,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、沟通表达的能力、自我认知的能力。
而且,由于技术快速发展,时代迭代的间隔时间变得越来越短。人类进入网络时代才二十多年,但是这二十多年里,人类已经从IT(信息)时代进入了DT(数据)时代,又从DT进入了AI(人工智能)时代,仅仅数年就跨越一个时代。世界变化如此之快,让人咂舌,如同我们乘坐高铁,刚到一站,还未看到是哪一站,呼啦一下又到了下一站。我们的学生将面对的是完全不确定的世界,这对教育提出了使命和要求。如果我们不能为孩子准备好未来,那么他们将失去未来。
教育在面对“惊涛骇浪”同时,还要应对“暗礁巨石”。“暗礁巨石”是指社会、经济和教育诸多领域突如其来、难以预测的“黑天鹅”事件。例如,一场史无前例的疫情,如深水炸弹一般,正在激起千层浪万丈水,促进教育领域深刻变革:教育理念的嬗变,学习空间的重构,师生关系的重建,学习方式的重组等等。“黑天鹅”事件难以预测,突如其来,猝不及防,这对教育的治理能力和体系、教育者的应急管理水平和应对能力提出了挑战。
2
技术赋能教育,创新驱动变革
如果我们选择一种视角来解释教育演进的话,技术必然是一种重要和清晰的选项,我们可以从互联网的发展见证教育的演进和变革,在互联网的相应阶段找到对应的教育模式。
Web 1.0是万维网概念演变的早期阶段,绝大多数用户只是充当内容的消费者。Web 1.0网页的信息不允许外部编辑,因此,信息不是动态的。从技术上讲,Web1.0专注于呈现,而不是创建用户生成的内容,其信息传递方式,反映了近百年来的工业历史。教育1.0和第一代网络一样,基本上是单向的,是一种标准化和一刀切的教育。学习者被视为知识的容器,作为容器,他们没有独特的个人特征,知识从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播。学生的活动是孤立的,学习以“听老师说、记笔记、学课文、做作业”为基础,通过统一的标准化考试进行反馈。
到了Web 2.0,社交媒体发展迅速,内容和用户之间以及用户本身之间开始产生互动。用户从仅仅访问信息和内容转变为能够通过评论、重新组合和通过社交网络共享内容直接与内容交互。史蒂夫·哈格顿指出:Web 2.0反映了技术促进或创造的新思维方式,强调直接进行积极对话,不依赖自上而下的管理,而是同侪反馈和指导。
教育也由此进入2.0阶段,包括师生间的更多互动,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,以及家庭与学校、工作之间的模糊,合作学习、在线学习以及更多地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。类似于项目化学习、场馆学习、全球化学习,STEM学习等学习方式开始兴起。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被视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。
只是,Web2.0技术被用来增强传统的教育方法时,教育技术嵌入Education 1.0的框架中。尽管正在为更广泛的变革奠定基础,但教育进程本身并没有发生重大变革。无论是教育1.0,还是教育2.0 ,技术对于学校的影响日益增强,但是技术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,并没有对现有的教育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变化:教师仍然是学习的指挥者,知识的传播者,发生变化的只是教师不再拿着粉笔在写板书,而是在电子屏幕上展示内容。这种做法加快了知识的传播和呈现速度,却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。
而今,教育3.0时代正在到来,它是以学生自我为导向、以兴趣为基础,培养学生问题解决、创新和创造力的教育。这背后是Web3.0的技术无所不在,学习内容免费、易得、和高度互联;以多向多维交互为特征的教学网络空间的功能无比强大,正有取代传统教学空间之势。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、任何地点,获取任何内容学习,使得泛在教育有了可能。
3
3.0教育成就未来学校
教育是系统的存在。3.0教育下的未来学校将在诸多领域发生深刻的变化,在技术变革下催生新的形态和要素,尤其是,教育从1.0到3.0的转变是从技术到人的转变。
学生是知识的连接者、创造者和自主建构者:学生将是知识的连接者、创造者、自主建构者,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动的接受者。他们能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获取知识并将它们连接起来,形成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。学生还是学习的自主建构者,他们可以进行自我决定和自我驱动的学习。在这个学习过程中,他们不仅决定自我学习旅程的方向,而且对学习内容的进行赋值和创新。教师也从教学的中心地位变成学生的学习伙伴以及资源的“向导”。
教与学的维度得以无限拓展:以往的教育通常是一个教师对着众多学生的课堂模式,或者是进步主义下适应学生经验和个性发展的模式。3.0教育具有鲜明的协同建构主义特征,拥有极其丰富多元的互动维度,如教师与学生,学生与学生,学生与老师,学生与科技和同伴等等。学生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行业或者学科,与校外的行业专家进行互动和交流,甚至结成同侪关系,这是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和便利。
学习的本质是意义的获得:学习将具有高度的社会化、情景化和互联化的特征,知识不再是孤立的,与外部世界割裂,与知识的结构割裂。学生在有意义的场景中参与真实的任务,将发现学习、协作活动和实践活动整合到学习活动中,获取知识和学习的意义,回归学习的本质。
学习场所将被重新定义:以往学校被认为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场所,学习只能在有四面冷冰冰的墙围起来的教室里发生,后来学习场所的空间得以拓展,从教室走向网络,变得无穷“大”。3.0教育的学习场所则从“大”变成了“多”,学校的概念变得极其模糊,学习场所完全融入到所有的社会场所,如公园、博物馆、工厂、办公室、酒吧、网球馆、咖啡馆等等。家长过去将学校视为孩子的看护所,今天学校也将成为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场所。
定制化将使教育充满活力: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节奏都会有点不同。在过去,表现不佳的学生几乎没有其他选择,只能成为“陪读者”和“旁观者”,然后不断地体验挫折,直至被贴上“失败者”的标签。同样的道理,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学习缺乏挑战的任务,丧失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。小型化、多样化和个性化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持久走向。Web3.0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定制提供了多样的工具,可以达到精准的层次。学校还可以借助大数据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,分析学生的错误并找出问题所在,从而使教师能够帮助陷入困境的学生并支持有天赋的学生。
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是最重要的竞争力:传统的教育很少鼓励学生合作、创新和进行批判性思考。中世纪时的欧洲修道院里,年幼的男孩按照服从和忠诚的教育体系来培养,他们被置于一个服从的角色,他们只需要知道老师教他们什么。到了大工业时代,这样的教育体系还要求加上了“效率”的要求,以满足工业大生产对知识的需求。学生被视同工厂里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,具有标准化和统一化,填鸭式和速成式的学习方式成了首选。在智能化时代,知识学习不再是主要的任务,机器可以帮助人们获取想要的知识。要在未来超越机器智能,能够生存,学生应该学习如何创新和批判性思考。唯有拥有这样的素养,学生才能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,赶超知识产生的速度,跟上时代的步伐,从而获取未来。
参考资料:
2.. 教育1.0和3.0的区别 杰基·格斯坦